你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心理學考研-學碩 > 心理學資料下載
勤思教育心理學考研資料之普通心理學(彭聃齡版)筆記連載第十一章:能力
1.能力與知識、技能的關系
能力與知識、技能具有密切的關系。能力不等于知識、技能。知識是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,技能是人們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動作方式和動作系統(tǒng)。只有能夠廣泛應用和遷移的知識和技能,才能轉化成為能力。能力是掌握知識、技能的前提,也是知識、技能的結果,它們之間相互促進、相互轉化。
2.能力的種類
1、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。
2、模仿能力和創(chuàng)造能力
3、流體能力和晶體能力
4、認知能力、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
3.能力的因素說
1、【獨立因素說】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。認為人的能力是由許多獨立的成分或因素構成的。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因素是彼此沒有關系的,能力的發(fā)展只是單個能力的發(fā)展。
2、【二因素說】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提出能力由兩種因素組成,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。強調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區(qū)別,把他們絕對對立起來,而沒有看到它們之間的聯(lián)系和關系。
3、【多元智力理論】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能力由七種因素組成。如:言語智力、邏輯-數(shù)學智力、空間智力、音樂智力、身體運動智力、社交智力、自知智力。
4.能力的結構理論
1、【吉爾福特的三維結構模型】吉爾福特認為智力可以區(qū)分為三個緯度,即內容、操作和產品。
2、【能力的層次結構理論】英國心理學家卓南繼承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說提出能力層次結構理論。認為能力的結構是按層次排列的。
5.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論
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論也叫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論。這種理論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個過程,他由不同的階段組成,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決策過程組織起來的。
1、【智力三元論】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。智力由三個方面構成:智力成分亞理論、智力情景亞理論、智力經驗亞理論。
2、【智力PASS模型】PASS指“計劃-注意-同時性加工-繼時性加工”。它包含了三層認知系統(tǒng)和四種認知過程。其中注意系統(tǒng)是整個系統(tǒng)的基礎。
6.智商
智商的概念是由德國心理學家施特恩提出。智商也叫智力商數(shù),常用IQ來表示。智商是根據一種智力測驗的作業(yè)成績所計算出來的分數(shù),它代表了個體的智力年齡與實際年齡的關系。有比率智商和離差智商。
1、比率智商。智商(IQ)=智齡/實齡 × 100
2、離差智商。智商(IQ)=100+15Z
Z=(X-x)/SD (SD代表團體分數(shù)的標準差)
7.智力測驗的標準化問題
智力測驗是衡量人的智力和智力發(fā)展水平的工具。編制標準化智力測驗要經過標準化的過程,建立常模,并注意測驗的信度和效度。
1、標準化與常模。
?。?)按照測驗的性質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測驗題目。
?。?)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被試,確定標準化樣本。
?。?)施測程序標準化。測驗的施測和評分都有統(tǒng)一的標準。
?。?)統(tǒng)計結果,建立常模。
2、信度:指測驗的可靠程度,它以反復測驗時能否提供相同的結果來說明。
3、效度:指測驗能測量到所需要測的東西,即測驗的有效性。
8.影響能力形成與發(fā)展的原因
1、能力的形成和發(fā)展受遺傳影響
2、能力的形成和發(fā)展受環(huán)境和教育影響
3、能力的形成和發(fā)展受實踐活動影響
4、能力的形成和發(fā)展受主觀能動性的影響。
最后,能力的發(fā)展還依賴自我分析與自我評價的能力。
凡注明“來源:勤思教育網”的作品,版權均屬勤思教育所有,如需轉載,請注明來源,除此之外的其它來源資料系本網編輯網上搜集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僅供閱讀者參考之用,不代表勤思贊同其言論或立場。如涉及作品侵權或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勤思聯(lián)系,我們會及時注明來源或刪除,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!聯(lián)系郵箱:hezuo@qsiedu.com。
(責任編輯:guolaoshi )
關注公眾號
送心理學大禮包!
點擊在線咨詢
010-864661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