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心理學考研-學碩 > 心理學名人及導師
楊治良博士:畢業(yè)于北京大學心理學專業(yè)。畢業(yè)后一直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(現(xiàn)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)擔任教學和研究工作,現(xiàn)為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后流動站負責人、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,曾任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(兩屆),現(xiàn)任中國心理學會《心理科學》雜志主編、上海市心理學會理事長、華東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。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內隱記憶、內隱學習、痛覺的心理機制、人類內隱攻擊行為以及學習的人工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模擬等。
Publication:
1. Hashim I.H. & Yang Z.L. Cultur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iving stressors: a cross-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 African and Western students in Chinese colleges. Stress and Health,2003, 19: 217-225
2. Wang L.J., Kliegel M., Yang Z.L., & Wei L. Prospective memory performance across adolescence.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,2006, 167(2): 179-188
3. Weibin Mao, Zhiliang Yang, Linsong Wang.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recognition: Evidence from Chinese Characters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( 2009,accepted)
4. 楊治良,劉素珍,鐘毅平,高樺,唐永明。 內隱社會認知的初步實驗研究。 心理學報,1997,29(1):17-22
5. 楊治良,高樺,郭力平。 社會認知具有更強的內隱性--兼論內隱和外顯的“鋼筋水泥”關系。 心理學報,1998,30(1):1-6
6. 楊治良,杜建政。 FOK:是線索熟悉,還是目標提取?心理學報,2000,32(3):241-246
7. 楊治良,周楚,萬璐璐,謝銳。 短時間延遲條件下錯誤記憶的遺忘。 心理學報,2006,38(1):1-6
8. 周楚,楊治良,秦金亮。 錯誤記憶的產(chǎn)生是否依賴對詞表的有意加工:無意識激活的證據(jù)。 心理學報,2007,39(1):43-49
凡注明“來源:勤思教育網(wǎng)”的作品,版權均屬勤思教育所有,如需轉載,請注明來源,除此之外的其它來源資料系本網(wǎng)編輯網(wǎng)上搜集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僅供閱讀者參考之用,不代表勤思贊同其言論或立場。如涉及作品侵權或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勤思聯(lián)系,我們會及時注明來源或刪除,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!聯(lián)系郵箱:hezuo@qsiedu.com。
(責任編輯:guolaoshi )
關注公眾號
送心理學大禮包!
點擊在線咨詢
010-86466160